随州传统古村落调查报告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肖英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213  更新时间:2017-06-01 18:25:52  文章录入:szmj  责任编辑:szmj
 

传统古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的村落。在素有“炎帝故里、编钟之乡”之称的随州,存在着许多古老的村庄,石墙石院石板路、青砖青瓦茅草房,镌刻着千百年的风雨沧桑,凝固着时光深处的秘密。然而随着现在城镇化速度的加快,‘空巢村’也正在逐年增加,特别是一些处在比较偏远的地方的传统村落,自然损毁很快。“保护是最好的开发利用!”“创新发展,但不能丢掉古村之魂”……近年来,在市政协重要会议上,“古村落”保护成为政协委员热议之词。

一、随州古村落的历史与现状

1、环潭老街。在随州说到环潭,便会想到“环潭的房子”,就有想去环潭看看老房子的冲动。对“老”的概念可能各人有各人的印象,没到环潭时,在我脑海中环潭老街应该到处写满毛主席语录的土坯房子,之所以没有拆除,且能引起大家的关注,是想让人们见证那些艰难岁月,警示后人。直到走进老街,才发觉并非完全如此。老街是用青石板铺设而成,巷道和街道曲折蜿蜒,纵横交错,一个一个的石拱门可见当年的建筑风格,连片的民居青砖黛瓦,一些木质阁楼古色古香,陈旧与破损更显岁月的尘烟,令人刹那间恍若穿越了时空的隧道,一下子进入了悠远的历史年代。

环潭老街有着千年的历史。相传唐代咸通年间,随州有大量的移民入川。在途中,有一支祖籍江西的王姓家族,因船在湍流的河水中靠不了岸,无法和众多移民一起入川,这九户王姓人家只好留在环潭,在柏树岗建起了两排门面相对的茅草屋,其中间的小巷原来为黄粘土,为便于相互往来和行走,便全部铺上了青石板和鹅卵石,于是,一条街道就这样形成了

明朝成化年间,南北通商日渐繁荣,环潭因为临涢水,历史上水运可直达武汉,被设置为环潭铺,因为递铺的设置,便逐渐成为了随州重要的水陆交通重镇。清代雍正年间,随着涢水水运业的迅速发展,外地来此落籍的经商者大都结帮经营,山西会馆、江西会馆、黄州会馆、船帮会所也在此应运而生,后来因战事纷争,昔日繁华的街道逐渐走向衰败。虽然当年的喧哗和繁荣早已沉寂,但仍能感觉到一种时光的倒流,驻足于此,耳边隐约能听见船工的号子声和商贩的叫卖声回荡在老街上空。

在老街里,有一处清末年间建成的五进四合院,名曰黎家大院,庭院清幽,别具风韵,虽有破损,但主体框架保存较为完好。黎家大院占地面积1121平方米,由前、中、后三大正堂组成,均为杉木立架式二层楼房,四进天井小院均有回廊相连,后进为黎家小姐绣楼、花园和戏楼。大院的木门可能因年代的久远已被腐朽,用现代的钢筋铁门替代,遗憾的是与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格格不入,丧失了原有的韵味。站在门前,一股穿堂风扑面而来,可见院落南北通透,宽敞明亮,使人有清凉舒适之感。院内有很多木雕,石雕和砖雕,门楼、窗格、房檐、木柱、阁楼上都镌刻着吉祥、福、寿寓意的花鸟鱼兽,图案精美、惟妙惟肖,充分展现了建筑工匠高超娴熟的技艺,其建筑装饰和纹饰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据老一辈讲,黎家先祖黎福记是麻城人,当年逃难到环潭,以在街边卖些杂货为生,他为人爽快热情,江湖义气浓重,深受街坊邻居喜爱。环潭首富雷员外听说黎福记机灵乖巧,便看中招为管家。雷员外虽有万贯家财,只可惜的是膝下无子无女,晚年收了一个丫鬟为义女,黎福记使出浑身解数百般讨好,娶得丫鬟为妻,并承诺今后生的孩子代代姓雷。但不久后雷员外病逝,雷家大院从此改名为黎家大院。黎福记继承了雷员外的家业后,花了大把银子圈地,当时他一家的土地有11万亩,其中随西5万亩,枣南6万亩,在环潭古镇的8000余间房屋中,属黎氏家族所有的就达4200余间。战争时期,大部分房屋都被日本人烧毁,而随州老话说的安居的娘子环潭的房子,指的就是那时的房子。

2、安居九街十八巷。随县安居镇老街有着九街十八巷的传奇布局,历经了宋、元、明、清、民国直至现在,已有1300余年的历史。老街长三华里许,街道地面铺着鹅卵石,街道两边门面房多数是杉树合门,逢热集下掉杉树门,敞开门面做生意,晚上再把门装上。老街房舍主要是明清时建造的,既有江南风格又独具本地韵味。富裕的人家修建的房屋以砖木结构为主,墙体以片子砖或为三六九的青砖实砌,多数建有隔火墙,墙上设有眺望孔。门眉上方雕梁画栋,屋脊两头搬爪,外墙上部画有墨画;进伸三级的由后向前逐步升高。民居建筑多是大屋顶,有立架式的、公山式的、独立式的,全部是十一檩,间距3.5米,进伸8米的房舍,上盖布瓦,少数是风火卷檐的。老街的主街道顺应地势,自然转折分为九个部分,即九街;与九街垂直有十八条巷子,其中有十条向南通向涢水河,便于货物运输人员通行。八条巷子向北,方便居民出行。当地人依据建筑、形状、姓氏约定了“九街十八巷”的名称。九街是新街、横街、丁字街、五彩街、五显街、笆头街、太平街、文昌街、后街;十八巷是严家巷、李家巷、小北门巷、纪家巷、郭家巷、皮家巷、马家巷、白氏巷、丁家巷、清凉巷、窄巷、扬叉巷、曾家巷、宽巷、上褚家巷、下褚家巷、太平巷、文昌巷。鼎盛时,老街曾有道观寺庙20多处,香客信众充斥着大街小巷,儒家的修身、道家的空幻,释家的轮回,潜移墨化溶进了老街的风俗,融入了安居人的性格之中。据传安居曾有五戏楼:陕西会馆戏楼、天符庙戏楼、万寿宫戏楼、老官庙戏楼、五显庙戏楼,以前乡下人赶集到安居,只要听到钟鼓声,就说明安居快到了。清朝诗人梁木的古随州八景有三处就在安居,分别为长庆晨钟、涢水夜浦、溠水观鱼。而今站在老街上,很难想象昔日的繁华。

3、柯家寨随县草店镇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这几年因保存完好的古村风貌而声名鹊起,吸引了诸多旅游者的目光。笔者在该村探访时发现,整个寨子遍布雕刻精美的石鼓门墩、爬满青苔的青石砖墙、踏痕累累的上马石……

寨子不是很大,但沉淀的历史很幽深。据了解,目前寨内仍完好地保存着两块具有历史意义的古碑,其中《风霜终古》碑记载着柯家在此地繁衍发展的历程及建寨过程:明崇祯年间,柯氏始祖尚德公因流寇作乱,携家带口来到随北。至柯氏五世祖英特,柯家开始定居三道河南乡(即今柯家寨),并逐渐兴旺发达,广置田园,架桥修路,建房造屋,柯氏村落初步形成。另一块捐款碑记载的是,自咸丰辛酉(1861年)冬,捻军南下,太平军北上,战乱不已;尤其到了光绪丙子(1876年),河南出现大饥荒,寇盗更多。为防止寇盗侵害,光绪三年(1877年),柯家寨内居民捐钱修建寨墙,深挖护寨河,购买火药,以图自保。在战乱时期,柯家寨在历史的烽火中一步步走向没落。

4、高庄。位于草店镇的柯家古寨,外围呈三角形建有青石围墙,高数米,非架梯不能攀援。在寨子最高地势,建有一座高大炮楼。以此为中轴,在左右两边围墙上,呈“人”字形各建四座炮楼。其中最前端两座位于三角形寨墙边角,高大威风。每座炮楼中,备有铜锣鸣击。据当地老人讲,这样大小炮楼,一共二十四座。一旦山中土匪来扰,鸣锣报警,全寨警戒。村中老弱躲入寨中,青壮年抄起土铳家什,涌立寨墙山头,守护寨中人丁财产。据说,在高庄寨的历史上,此山寨从来没有被流匪打开过。仅有的两次主动打开寨门“迎敌”,分别是迎接国民党军和解放军。由此可见,这座山寨名符其实的起到了保护寨民一方平安的作用。至今在寨子最前面正门楼上方,还有石刻“安乐村”三个行楷大字,正是对高庄古寨固若金汤的历史见证。

从寨子正门进入,右手方位建有一口内塘,塘边青石垒成。这口寨内水塘,其功用,一为降低寨中地下水位,二为风水藏风聚气,三为方便生活及消防所用。正门再往里,即是一座寨中院落,三进四合院结构,是寨主起居会客的地方。院落各角均有炮楼分布。院内建筑均采用青砖黛瓦布局。正房门口,石条抬阶铺设。正房与厢房,回廊相连。正屋墙头飞檐高耸,墙头下方两尺左右渐次略缩一尺见方空间,迎墙面纹饰吉祥如意图案。问及此建筑始建于何时,寨中仅有的几名健在的耄耋老人也无从说起。但从此建筑风格与草店柯家寨有惊人的相似来看,应为明清时期建筑。寨中院落往后沿寨子依次分散几排土砖砌起的民居,是当时长工穷人的居所。据当地老人回忆,寨中煮酒坊、磨坊、碾米坊一应俱全。在古寨门口,还设有专门场地,便于寨民交易物资,互通有无。

寨门正南方,一条名为胡家河的溪流,自西向东,缓缓流淌。河道清澈见底,青石光滑。几处小桥流水,竹林倒映。几群灰鸭,相互追随。数只白鹅,嬉戏水中。宁静中让人沉醉。河道两边的山冲,便是古寨赖以生存的沃野良田,依山脚呈梯田分布。地力肥沃,作物茂盛。在这背山望水的风水宝地,难怪先民选择了此地休养生息。此地名为安乐村也就不足为奇了。

高庄,这座见证百年风雨传奇的古寨村落,到解放前,最后一代传承至名号为后官武(字九龙)的地主人家所有。相传家有人丁百口,地有方圆百石,因父辈吸食大烟,后官武又不善经营,家道慢慢没落,古寨逐渐衰败。岁月悠悠,几多沧桑。曾经的固若金汤,辉煌无限,到头来只剩下仅有的青石地基轮廓,和几处风烛残年的朽木砖瓦。行走在沉寂的村落,难觅几处人家。偶遇三两位身体尚且硬朗的纯朴山民,也未能弄明白古寨的前世今生。

5、田王寨。是桐柏山脉中的一个古寨遗址,号称华中第一寨。位于桐柏山脉主峰太白顶以东,地势险要,主峰险岫峰,海拔1080余米,是桐柏山脉的第二高峰。崛起于湖北、河南两省之间,山势险峻、奇峰横出、雄壮巍峨、气势峥嵘,实为鄂豫之天然屏障。此古军寨雄踞于绵亘百里桐柏山诸峰之上,寨墙依山顺势用石块砌成,围有九个山头起伏长达两千余米,宛若长城,石墙高丈余,宽可跑马,寨内面积1.5平方公里,寨内建有"银銮殿"(现存遗址),有高水位泉池,名曰饮马池,泉水用之不竭。不固城山,养兵聚将,积草屯粮,训练兵勇,寨名安和。东边有东旭峰、莲花峰、西霞峰、飞云峰等为众星捧月。东南边悬崖千仞,有一巨石陡峭笔直,如刀劈斧削,形状宛如月牙,名曰月儿岩;东北边有二峰雄奇相对,一名擂鼓台,巨石斜立,探身寨外;古时立几面牛皮战鼓,训练壮士,鼓声山摇地动,威震百里气吞山河;一名烽火台,古时堆砌艾篙狼粪,遇战事危及,即点燃报警,烟气浓烈,俗称冒狼烟。西有鹰子嘴,如巨鹰凌空展翅。西部如北部一样,山崖险要,但有一石级山路,曲径通幽,迷蛇醉龙一般,穿行于清苍深邃的密林峡谷之中,称为走马道。走马道北是芳草萋萋,蜂蝶如画的10余平方公里的山,树稀而草鲜是放牧军马的草坡,史称放马场。古军寨南边山势坦缓,筑构有坚固的城楼和瓮城,甚是雄伟壮观,城墙长5-7米,宽近一米,有射击孔、了望孔,南门处有峰火台。此寨地处中原腹心。得中原者得天下,占中华者必先占桐柏山。设立五营四哨。寨内建有碾、磨加工坊、豆腐店、集市、商店,居住农人、商贾、兵丁数万之众。巍巍桐柏山,赫赫田王寨,千古悠悠,白云黄鹤。古朴而又沧桑,雄奇而又神秘。当走进此寨,会得到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

清朝道光年间,桐柏山下有一大户人家,姓戴名曜堂,因排行老九,人称戴九爷。戴家世代勤劳持家,经营有方,在清道光绪年间,田产、商农遍布鄂豫两省,积累了较多的财富。戴家为看守护院,组建了武装力量屯兵训练。清朝的道光皇帝经桐柏山在河南通往湖北的路上遭围困不得出行,戴家动用强大的家兵护其过境。道光皇帝为奖励戴家义举赐戴家主事戴曜堂顶戴花翎,封千岁都司,准建“官亭”一座,立“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碑于道旁;赐高1米长1.8米的“都阃府”匾额一方立于戴家舍屋堂上。在兵荒马乱日子里特许戴家屯兵用于自卫。此时戴家声望如日冲天。咸丰四年,戴九爷为防“长毛”,号令周边八县民众,沿险要地区围墙砌城,并在主峰建造“银銮殿”(现存遗址),宫殿和兵营是在明末田王寨原址上增扩加固,大约有5平方公里之间,建有东、西、南、北、正五门共七道门,取名“安和寨”,设立五营四哨。寨内建有碾、磨加工坊、豆腐店、集市、商店、居住农人、商贾、兵丁数万之众。现寨下的戴家仓屋遗址尚存。

6、广水古民居。在广水市郝店镇中峰寺村,笔者看到了一座历经沧桑的古民居,这座古民居不大,但十分古朴,古宅里虽然长满杂草,但四方的院落结构和门窗上细致的花纹雕刻依然清晰可见,门前的石头墩和门楣上突出的圆柱依然保存完好。 “这就是过去人们常说的门当户对,门当户对一是指官员的家,另一个是指过去有钱人的家,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不同级别的人(门当)的图案不一样,比如:官员的家雕的凤凰图案,商人家雕的有象征财富的金元宝图案。”同行的工作人员告诉笔者。

在该村,笔者还看到了另一座古民居,这座古民居十分简朴,屋内还能依稀看见古时木质的窗棂。当地村民告诉笔者,这座古民居的主人曾考中进士,只是到老都没有出仕做官,死后就埋葬在屋旁的山坡上。该村村支书孙远禄介绍说:“村里以前有个取得进士的人家,他叫孙鸿度,取得进士之后一直是候缺,到七十岁之后,一直没有出仕,他为人一世清廉,所以我们今天看到他所居住的房屋依然比较简单,最后大概八十多岁,寿终正寝,葬在房屋的侧面,有墓碑为证,这个房屋上的横梁是皇帝钦赐的。”

在该村附近的关店村,立于一棵古银杏树旁的一座更大的古民居引起了笔者的注意,整座古宅共有三进院落,每一进还建有多间厢房,十分宽敞,房檐上各种充满古时特色的立体造型清晰可见,整个建筑气势恢宏,雕饰精美,令人不禁遐想起当年大宅主人的富足生活。关店村村民黄友清回忆,在他四五岁的时候,这座古宅最多的时候有上百人,当时算得上是大宅子。

二、随州古村落的保护与利用

随州是炎帝故里,自周朝建都即有随,有“汉东诸国随为大”之美誉,历史悠久,现有古村落甚多,散落民间,多为荆楚派建筑,亦有南北交合风格。这些传统古村落无论是在美术、建筑、民俗上,都有其独特历史文化价值,有一定历史年限、规模,现在仍活态存在的村落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

1、古村落保护,任重道远。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古村落在城镇化进程中正面临着被破坏甚至消亡的巨大压力。传统古村落的房屋由于自然与人为的因素导致建筑破败,大量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空心村现象加速传统村落的凋敝和损毁。现代化生活方式居住条件无序地新建和翻建住房,铁路公路、旅游景区开发城乡一体化加速消亡。传统古村落独特的建成环境和其历史文化遗产是极其脆弱和不可再生的,保护传统古村落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

    以广水关店古宅为例,当地的村民告诉笔者,这座古宅曾经十分辉煌,上世纪五十年代(土改时)房屋被划分给多户人家,近年来由于交通及饮水不便,住户又逐渐搬走,这座宅院就渐渐荒废了。

在中峰寺古村,村支书孙远禄说:“三十年前这个村保存相对是比较完好的,三十年之后由于社会发展,外出打工的人多到城镇买房子,所以老房子现在都很破败了。”

除了郝店镇,笔者还到了广水市蔡河镇、杨寨镇等地的古村落,对各个古民居进行了实地探访。当地村委会干部告诉笔者,这些古民居大多数已经处于无人居住的状态,由于年久失修,正在快速没落,保护传统村落遗产的任务十分紧迫。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在2015年全国两会上说过,目前全国有230万个村庄,普查显示,依旧保存与自然相融合的村落规划、代表性民居、经典建筑、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村落,现在还剩2000-3000个,而在2005年时,这个数据还是5000个。十年,消失了一半古村落,这种毁灭速度会逐渐让我们找不到根之所依。

2、古村落利用,多措并举。传统村落蕴含着独特的地域乡土文化以及淳朴的乡村人情,保护好古村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当前规划部门正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省级传统村落,并认真组织对现有的古村落进行普查,设置保护标志,建立保护档案,启动维护修缮,及时跟进维护情况,确保古村落真正成为我们固守乡愁的精神家园。

加强古村落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呼声虽然日益高涨,但实施工作却因产权、资金等问题难以开展,旅游发展需要创新,古村落旅游开发也是这样。很多地方发展旅游喜欢着眼于大投入,发展大旅游。部分有旅游开发价值的古镇、古村落在市场经济中逐渐丧失了自身的文化。但旅游也是一把双刃剑,同时也要消耗自然和社会文化环境,会制造污染,破坏生态环境,丧失文化遗产和民族特质。这些问题对于中国经济和社会都是一种挑战,尤其现阶段每一个传统古村落背后有的只是政府官员与开发商。

随着农村居住生活需求和方式的改变,传统古村落原来的风貌也随之受到破坏。如何让村民意识到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自发的开展保护,光靠行政指令是完全行不通的,必须要与之在多项认识上达成一致,尤其是利益上达成一致。目前,通过整体的搬离来达到保护的目的显然不现实,只有合理的开发才是对古村落最好的保护。另外,很多村庄在旅游资源品位上显得很弱,如果每一座古村都拥有像浙江乌镇、凤凰古城那样的资源,那必定会引起广泛关注,但是事实上很多古村落在外观上可能并没有那么突出,然而这些古村落恰好是当地历史最好的见证,其旅游资源尚未被开发而已。

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具有历史文化研究、艺术研究、科学研究和旅游价值。古村落的保护开发不仅在于历史文化遗产的抢救意义上,也在于地域文化学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上,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中,科学保护开发古村落、建设特色文化村更有深渊的意义。古村落不是博物馆中无生命的展品,而是历史与现实交融的具有生气与活力的生命体。要准确科学把握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必须在加强保护的同时,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开发建设,因地制宜地挖掘古村落的历史人文价值、旅游价值、建筑价值和考古价值,在古村落保护开发与村民现实利益诉求间找到共鸣点,才能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古村落可持续发展。

如何科学的保护与开发传统古村落群?笔者认为,一是要坚持物质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传承同步;二是要坚持保护与开发、继承与发展并重;三是要坚持分级保护、因地制宜;四是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五是要坚持深入调查摸底,规划引领,科学整治,合理开发;六是要坚持加大投入,强化保障。这就需要政府、科研院校、社会三者协调统筹,以政府为导向,结合当地资源,共谋发展。坚持生态保护、有机发展的理念,维持原生态的田园风光,维持原真的田园乡村风情,维持原味古朴沧桑的历史感。让传统村落和民居、传统文化回归本真,通过复兴让年轻人回归乡村、让鸟儿回归乡村、让民俗回归乡村。

随州市城乡规划局名城管理科科长黄锴说,保护传统古村落,是我们沉甸甸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随着现在城镇化速度的加快,“空巢村”也正在逐年增加,特别是一些处在比较偏远的地方的传统村落,自然损毁很快。我们将邀请专家专门对一些保存较为完好的古民居进行评审,上报市政府列为历史建筑保护名录,纳入常态化日常保护管理,以更好地对这些有历史印记的带有文化底蕴的古迹进行保护。目前,炎帝神农故里、城区古城、大洪山、桐柏山、淅河老街、安居九街十八巷6个保护片区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点保护区域,草甸子街重新定义为传统风貌街。随州政府部门已邀请武汉大学相关专家对安居老街保护做了整体规划,从房舍高度、历史风貌等入手,造册建档,全力打造历史文化街区,安居镇已向湖北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投资有限公司申请到了200万元改造资金,按照不破坏老街整体风貌的原则,以点带面逐步修缮和维护及改扩建街区。随州市被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的有3项 (随州花鼓戏、炎帝神农传说、炎帝祭典),列入省级的有9项(打锣鼓、义阳大鼓、曾都皮影、杨涟传说、滑肉制作技艺、奎面制作技艺、大洪山民歌、葛粉制作技艺、戈氏丹药制作技艺),列入市级的有5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名,市级传承人87名;广水市被文化部命名为民间艺术之乡,洛阳镇被命名为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在过去城市化的进程中,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已经荡然无存,古村落作为一个保护相对完整的历史载体,是难能可贵的宝贵资源,需要我们用心去保护。古村落旅游的发展模式也在不断的创新之中,通过借鉴和实践,相信会有更多更好的模式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