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格“历史瞬间” 谱写民建篇章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周波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968  更新时间:2017-08-17 16:55:46  文章录入:szmj  责任编辑:szmj
 

浩大的历史长河,挟时代之力奔腾向前,淘尽泥沙、不留痕迹。唯有一个个闪光的“历史瞬间”,被历史的“快门”定格下来,历久弥新、弥久珍贵。中国民主建国会自建立以来,在时代的洪流中奋力拼搏经年累月。从追求民族独立解放探索救国路,到积极投身建立新中国、建设新中国、探索改革路、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一步一个脚印,在民建的历史画卷上,留下一个个闪光的“瞬间”,谱写着民建浓墨重彩的华丽篇章。

——蓄须记国难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三省沦陷,中华民族亡国惨祸迫在眉睫。“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全国范围的民主运动空前高涨。以争取民族独立、振兴中华为己任的志士仁人,在苦难中努力寻求富国强民之路。民建先贤、主张实业救国的胡厥文,26岁就创办上海新民机械厂,开始了对实业救国道路的探索,并带领同业救国图存,1927年又创办了上海铜铁机械业同业公会。 1932年1月28日,日本帝国主义的军队进犯上海,蒋光鼎、蔡廷锴率十九路军奋起抗敌。国难当头,焉能安业?胡厥文立刻投入到抗战洪流之中,他与黄炎培合作,通过中华职教会等组织,发动全市工商界支援抗战,带领爱国企业家日夜赶制手榴弹、炮弹、水雷、地雷,支援前线守军。几十天里,胡厥文日夜奔忙,无暇理发剃须,竟至鬓髯盈颊,他索性“蓄须以记国难”,发誓“等赶走了倭寇再剃”。自此以后,胡厥文胸前就飘起了盈尺的长须,不到40岁,就被人称“髯公”,留下千古美名。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胡厥文等多方奔走,“誓不以厂资敌”,将自办工厂迁往内地,开始了史无前例的民族工业大迁徙:8月27日,首批27艘满载新民机器厂、合作五金厂以及其他工厂部分人员、设备的船只开始了内迁的征程。短短三年多时间,沿海民营工业迁入四川、广西、贵州、陕西等地的企业达450多家。其中有被誉为“味精大王”吴蕴初的天厨味精厂、天原化工厂,“铅笔大王”吴羹梅创办的中国标准铅笔厂等。这些内迁工厂在后方分工合作,生产了大量迫击炮弹、地雷、水雷以及飞机炸弹引信、弹尾等军需产品,为支援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被称为“抗战期后方机器工厂之中坚分子,对机器制造厥功至大”,是一次伟大的爱国壮举。

——落笔签名,掷地有声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的消息并没有让艰苦奋斗八年的中国人民看到希望,因为国民党政府倒行逆施,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民不聊生。民族工商业者饱受国民党政府的管制、限价、重税、高利贷以及贪官污吏的压榨之苦。残酷的现实逼着民族工商界和与之有联系的社会贤达、民主人士思考国家前途和自身命运,需要建立一个既能在民主团结、和平建国中发挥作用,又能维护切身利益的政治组织。

当时,国共谈判陷于停顿,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所做的《论联合政府》的报告,黄炎培读后颇有触动,并于1945年7月1日访问延安。在延安期间,黄炎培与毛泽东多次促膝长谈,黄炎培问毛泽东:“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率。”毛泽东回答:“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延安之行让黄炎培大开眼界,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新的认识,对中共的政策盛赞有加,《延安归来》让更多人了解中共,消除了对中共的偏见,认清了国民党的反动本质。

1945年12月16日,民主建国会成立大会在重庆召开。之前,134人参加了民主建国会的发起签名,当天有93人出席了成立大会。黄炎培掷地有声地说:“我们站在民众立场,清清白白......对于人民有利之行动,我们都赞成,反之,有害于民之行动,我们坚决反对。”大会通过的章程规定,民主建国会“以团结各界思想进步行动踏实之分子,合力推进民主政治,并以互助方式发展各种有利建国之事业为宗旨”。

民主建国会的成立,反映了我国民族工商界和知识界追求民主、民族解放、富民强国的强烈愿望。与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政治纲领大体一致,得到中共的肯定和支持;与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独裁专制的反动本质截然不同,从成立之初就不被国民党政府承认。对黄炎培在旧政协会议上揭露国民党发动内战、窃取抗战胜利果实即“窃国自盗”掷地有声的发言,进行疯狂报复,压制民主党派的民主运动,制造了“沧白堂事件”、“陪都血案”和“较场口事件”。这些斗争洗礼,使民建迅速成长、壮大,并与中国共产党逐步达成共识。

——举旗帜、吹号角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号召“全国劳动人民团结起来,联合全国知识分子、自由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社会贤达及其他爱国分子,巩固与扩大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统一战线,为着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而奋斗”。民建立即召开秘密会议,一致同意“赞成中共‘五一’号召,筹开新政协,成立联合政府。”公开宣布放弃最初的中间路线,转变政治立场,最终选择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中共团结合作的政治纲领。

这是民建发展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从此,民建的命运与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同呼吸、共患难,并为了共同的理想和目标不懈奋斗,甚至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民建会员黄竞武、姜化民、郑太朴三位烈士,都是在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中、在黎明前壮烈牺牲,为解放全中国、建立新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

1949年9月21-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毛泽东在开幕词中向世界庄严宣告:“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新旧政协会议的对比,使黄炎培感慨万千、难掩兴奋!他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所新的大厦,有五个大门,每个门上两个大字,让我们读起来: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富强”。在10月1日的开国大典上,黄炎培更是无比激动,即席创作新诗《天安门》:“归队五星旗下,齐声义勇军歌。新的国名定了,中华人民共和。”

这样的历史实例,在民建的历史发展史上,有太多太多,让后人铭记难忘。中国民主建国会,之所以能从成立之初的134人签名参加,到今天17万会员的庞大队伍,就是因为有民建先贤们心怀天下、肩负历史责任,绘就的一个个光彩夺目的历史“瞬间”!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历史,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民建的历史,是先贤们始于初心、发于初心,为国为民殚精竭虑、奋斗不止的精神体现。他们坚定的政治定位、政治取向,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风雨同舟的高尚情怀,像一颗颗闪亮的珍珠,在泥沙俱下的历史长河中,被“定格”,被传承,时间越久越显珍贵,成为我们今天拼搏前进的楷模和表率。

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民建人,没有杀敌纵马的战场,没有腥风血雨的洗礼。但有为党分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力的广阔天地;有“精准扶贫不落一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贡献的精神动力;有高举中国共产党的旗帜、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围绕党的中心决策开展工作的政治方针;有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参政党职能的思想要求。“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的优良传统,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负重托、不辱使命,以新的业绩续写民建历史的新篇章,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